too big to fail,指的是金融机构太大了以至于其破产倒闭会带来其他金融机构发生连锁反应,从而传导到整个实体经济,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于是乎,不能倒。整个故事线是还原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美国以雷曼兄弟、AIG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生的危机事件,以及以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处理金融危机的过程。美国一直是市场化最高的经济体,但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先是出手救了贝尔斯登,市场以为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然而在接下来房地美与房利美两大地产公司危机中
美帝真是无敌,以为是反思的电影,居然是洗白片。而且里面几波中国人的出场,这种僵硬的丑化形象,而且还他妈是韩国人演的,真是无敌。这么大的危机,全场就靠几个人撑着,任何重大的决策,全靠拍脑门,都不用斟酌一下的吗?美帝这执政效率,不是美元霸权换个国家早经济崩溃了。强行银行不能国有拿日本出来背锅,日本经济萧条是因为银行国有的原因?这经济学逻辑,把观众都当傻子糊弄?而且银行做空是谁做空?散户?不是你几个大银行彼此私下做空吗?危机的本质几乎一点都没讲,也是服
大而不倒,更为恰当的翻译确实应该为“大到不能倒“。
全世界做企业的莫不想做到大而不能倒的地步,出现危机之时,可以由政府或者其他的机构为自己的贪婪和盲目买单。
以前的狂舞的唐万新的德隆,由于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导致之前的消失。
以及现在的海航,已经陷入疯狂的融资-扩张-融资的怪圈当中,资金链无比紧张,却缺乏一个稳定的高额的盈利点,从而带到整个资本帝国的建立,海航已经几乎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牵连甚广,几乎已经绑上了海南省这个庞然大物,风险已然和德隆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
这部片子更像是保尔森的宣传片,在金融海啸当中,面对贪心不足的投行大亨,难搞定的国会,他殚精竭虑,想尽各种救市办法,最后终于稳定了几乎崩溃的市场信心。
所选的主角均与现实中的人物形似。
片中的巴菲特,就像是得道高人,金融界一片混乱他依旧谈定地陪孙子们吃快餐,然后轻描淡写的出手,获利又稳定市场人心。
最切合片名,大到不能到的,应该是AIG(美国国际集团),作为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业务涉及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财产、人寿保险、退休金管理服务、金融服务及资产管理业。一旦破产
上周看的,补一下标记,太多没标的,补标都变成体力活了。
大而不倒这个词,跟尾大不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我并不接受导演所传递的这个观念。电影从头到尾没有论证为什么大而不能倒,只是默认传递不能倒的理念。未受干预的金融风暴可以看作是市场自发的出清行为,优胜略汰适者生存。本应该被整体淘汰掉的坏死组织如果没有被清除,整体必将在长远的未来付出更大代价。因而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大而不能倒的,为主观因素的干预找借口,其实就是资本的遮羞布罢了。倒了后自然会有倒了的解决方案
inside job是纪录片,来自普通人,非金融业人士的视角。而本片着重于美国政府行政分支的决策者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
由于这些决策者本身都曾经是,或依旧是金融业界人士。在inside job里,他们都是主要的批评目标,其代表就是前财长鲍尔森、现财长盖特纳、联储主席伯南克。不过,由于立场转变(尤以鲍尔森为甚),决策者必须为经济景气负责(而非为所在公司的董事会负责),而且要依法制定政策。这意味着他们的政策如果没有先例,没有法规支持,他们就必须获得国会(美国政府立法分支)立法批准。
08年是总统大选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执政的共和党在立法环节也犹豫不决,出些差错。
Too big to fail实在是太准确了。对这些大银行,政府也无法干涉他们的经营策略。拿到廉价的政府资金,却不贷款给中小企业,而借机收拾小银行。政府如果不救他们,金融市场崩溃,大家都倒霉。真是左右为难啊!
“大而不倒”宏大!笔记+一些思考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haaqi.com/1/id-4830.html